食品安全新标准发布,戳破“零添加”的泡沫

3月27日,国家卫健委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明确提出了对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3月28日 大象新闻)
近年来,从“零添加蔗糖”到“零添加防腐剂”,从“零添加色素”到“零添加香精”,“零添加”似乎成了食品包装上的“香饽饽”。商家打着“不添加”“零添加”的旗号,暗示自家产品更天然、更健康,价格也往往水涨船高。但实际上,“不添加”只是对生产过程的描述,与最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并不完全等同。商家宣传的“零添加”噱头,易误导公众,影响消费者的正确认知。这次新标准的发布实施,如同一声清脆的终场哨声,不仅叫停了商家的文字游戏,更吹散了笼罩在消费者头顶的认知迷雾。
“零添加”等用语被禁止,首先受益的是消费者。以往,面对五花八门的“零添加”宣传,消费者常常一头雾水,难以判断产品的真实品质。如今新规一出,消费者不用再被这些模糊不清的概念牵着鼻子走,能更科学、自主地选择食品。对于商家而言,“零添加”的退场,意味着营销回归理性。当“零添加”的泡沫被戳破,那些靠炒作“零添加”概念、实则产品并无特别优势的商家,不能再浑水摸鱼,这也促使企业把更多心思花在提升产品质量、优化生产工艺上,而不是在包装宣传上做表面文章。从市场秩序来看,禁止“零添加”用语,是对食品行业乱象的有力整治。过去,“零添加”的滥用,导致市场上产品宣传参差不齐,消费者难以辨别。现在,市场有了更清晰、规范的指引,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食品行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当然,在新标准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平衡好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商家的宣传自由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法规要明确规定商家必须清晰、准确地披露食品的关键信息,像主要配料、营养成分等,让消费者对食品有全面了解。另一方面,相关行业协会可以制定具体的宣传准则,引导商家在合法合规范围内宣传产品特色。如一些主打传统工艺的食品商家,可宣传工艺传承、选材等,而非滥用含糊概念。如此,在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同时,商家也能合理展现产品优势,实现双赢,共同推动食品市场健康发展。
食品标签的方寸之间,折射着食品安全治理的智慧。从“零添加”的喧嚣到新标准的落地,当每一个消费者都能透过标签看见食品的本质,当每一家企业都能在阳光下比拼真材实料,我们期待的不仅是舌尖上的安全,更是整个食品行业的春暖花开。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