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昌大学设计院第一设计所的多名员工因食用江西卡拉多食品公司制售的网红“爆浆松松”面包后出现高烧、腹泻等疑似食品中毒现象。最新调查进展是,已送医50例,涉事门店被责令停业。实际上,这不是网红食品第一次“出事”。(11月5日《工人日报》)
网红食品确实问题不少,有的涉及非法添加,有的属于“三无”产品,所谓的“代购”进口食品实为虚假包装……但这类食品经过某些人的策划、包装、炒作后,问题被掩盖,销量会大增。生产者、销售者会获得丰厚利润,而消费者则有可能付出健康代价。
某些传统食品过去在线下渠道销售也会走红热销,但这种案例很少。而在网络时代,即便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和营养价值的食品,也能被包装成网红食品,即网络为网红食品提供了跨越区域的宣传、销售等多样化的服务。所以,今天网红食品数量多问题也多。
部分食品之所以变成“网红”,是因为背后的策划者看穿很多消费者都有好奇、跟风的心理,于是针对这种心理包装“爆款”食品进行诱惑,至于网红食品是否合格则不重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即网红食品一旦“出事”就不是小事,因销售量大受害者众多。
所以,对于网红食品,从消费者到监管者都要提高警惕。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必须要意识到网售食品越“红”,并不能代表食品越安全。我们消费任何食品,是否安全才最重要。但由于我们不能直接接触网红食品,不能通过包装判断其品质,更不可能先尝后买。
也就是说,网购食品更要小心。但遗憾的是,不少消费者目前缺乏理性,仍被网红食品的策划者、推销者牵着鼻子走,以至于网红食品一旦“出事”,消费者也跟着“出事”。当然,某些生产者、销售者也不能幸免。那么如何让网售食品越“红”越安全呢?
生产者、销售者显然要有起码的良知,可以包装、策划网红食品,但不能蒙骗消费者;可以赚钱,但不能赚黑心钱。尤其是某些KOL(即关键意见领袖)和网络主播,在推销食品时更要爱惜自己的“羽毛”,因为你们不该利用粉丝的盲目崇拜去伤害自己粉丝。
同时,电商、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社交平台等销售渠道,也要对网红食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因为网红食品一旦“出事”,销售平台难辞其咎,不仅会被消费者用脚投票,还可能承担赔偿等连带责任。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网络平台仍缺乏商业道德。
由于消费者不能直接接触网售食品,商家与平台只赚钱不尽责,所以,规范网售食品的重任就落在监管者身上。对于网上越“红”的食品,监管者越要提高警惕,避免问题网红食品伤害“一大片”。从现实看,监管往往滞后,网红食品“出事”监管者才介入。
只有对网售食品加强日常的巡查、抽查,对“爆款”食品主动检查、重点检查,才能防止网红食品变成“问题食品”。同时,对存在质量问题的有关责任人加大惩罚力度,才有望减少网红食品“伤人”。这需要市场监管部门、食药监部门、司法机关联手治理。
不久前,最高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宣布,一场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的专项行动正式于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全国联合开展。其中明确提出,将对“网红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重拳出击。期待取得良好效果。
不过,如何把“运动式治理”与“常态化监管”有效结合,仍需要有关方面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