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城区推行"353"工作法 保障校园周边食品安全

  为切实加强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规范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行为,潍坊潍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推行“353”工作法,牢牢把握三个关键控制点,着力解决销售“三无”食品、“五毛食品”的问题和校园周边食品经营场所“三区不分”的问题,全力提升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实施“三步走” 管住货架背后的供应商

  深挖源头,组织辖区所有校园周边食品销售单位全面梳理上报小食品供货商名单,摸排出我区所有校园周边小食品的供货商10家,建立辖区校园周边小食品供货商名单。

  建档立制,对小食品供货商实施行政约谈,要求各供货商对内建立本单位《小食品自查台账》,通过台账填制过程中的生产者名称、生产许可证号、上一级供货商信息等栏目过滤潜在的三无食品;对外印制发放“粘贴式一本通”,结合普遍的商业模式,将一本通内容由过去的“商店自己写”改为现在的“发货单粘贴”,提高了可操作性。

  严审慎入,对《小食品自查台账》内的商品,由区市场监管局对标签内容实施严格审查,对产品质量实施密集抽检,最终确定《小食品供应台账》;对无法提供一本通或一本通不规范的供货商移出校园周边小食品供货商名单。

  落实“五统一” 规范校园周边食品店

  统一监管信息公示,督促各食品店通过监管信息公示牌规范证照、食品安全制度、监管记录、食品安全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公示。

  统一立面宣传阵地,统一制作《致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的一封信》和带有业户诚信经营承诺签字的食品安全宣传海报上墙公开,既约束业户诚信经营,又着力提高学生及家长健康消费意识。

  统一划定分区经营红黄线,对照设立登记材料中的《设施布局图》,在地面划定醒目的红黄线,并于显著位置喷绘直观的区域名称,以此划分食品销售区域、处理区域和生活区域,提醒业户避免越界操作,解决“三区不分”的问题。

  统一一个追溯标准,对规范有效使用粘贴式一本通的商户,在监督抽检不合格后处置过程中,可以认定其“履行进货查验义务,具备免于处罚的要件之一”,以此推动业户积极落实进货查验、索证索票等义务。

  统一禁售食品要求,将辣条、调味面制品、膨化食品列为校园周边禁售食品,避免了业户间的不公平竞争,更减少了学生食用高糖高盐高脂食品带来的健康隐患。

  完成“三转变” 提升监管所工作效能

  转变监管认识,将校园周边食品商店作为独立监管业态。各市场监管所将校园周边食品商店从庞大的食品销售业户中抽离,设立校园周边食品商店档案专区,对每个食品商店实行一户一档,留存日常监督检查表、重点检查表、责令改正通知书、整改报告等闭环监管档案,并根据省局《校园周边食品销售者实施风险分级监管的通知》要求,重新确定监管频次,使监管力量进一步向校园周边食品商店倾斜。

  转变监管格局,实行网格化综合治理新举措。参照“街办吹哨、部门集合”这一新思路,在校园周边实施食品安全属地+部门网格化监管,由街道食安办与市场监管所双牵头,会同派出所、教管办及社区等多方力量,借助行刑衔接有效机制平台,在区、街、村三级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联合整改督促、联合稽查办案、联合宣教引导“四联合”行动,实现了由部门单打独斗到多方联合、力量整合、密切配合的聚变,开创了全覆盖隐患排查、全方位治理打击、全环节无缝衔接的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新局面。

  转变监管模式,推行线上线下联动监管。建立起供应商和食品商店业主两个微信群,各市场监管所和业务科室参与其中,坚持微信群内督促和现场检查两手抓。业户根据监管要求,定期或实时在群内上传一本通、小食品销售、三区划分等有关工作的落实图片视频资料,并对监管人员群内或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线上反馈;监管者通过微信群掌握各业户的现状,抓规范、抓指导、抓提升,对业户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线上指导或线下检查,并积极在群内推广有关政策、经验做法或警示、通报信息。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实现了动态监管连锁反应,既节约了执法成本,又提高了监管效率和质量。

相关产品

评论